迎着春日的微风踏入翠屏山煤矿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迷人景色,这里,晴空湛蓝,草木葱茏,随处可见的红花,招引来各色的蝴蝶来回穿梭,无数的蜜蜂忙碌着采集新鲜的花粉。
从矸石山复绿到煤台环境治理,再到矿山美化,煤矿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矿井发展。坚持总有回报,翠屏山煤矿于2020年获评福建省“绿色矿山”称号。
取得荣誉称号后,矿山人没有满足现状,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,投入到矿山美化建设之中。
近年来,翠屏山煤矿采用“边开采、边治理、边修复”的创新发展模式,不断推动矿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,积极构建绿色、可持续的矿业发展新格局。
“我们专门选用根系发达的植物固土防蚀,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,还能有效缓解因雨水冲刷、风化等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,形成良性循环。”总工吴长盛指着515矸石山边坡上的宽叶雀稗介绍道,每年春季矿井都会利用植树的好时机,有针对性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。截止目前,矿区已累计种植马尾松、枫香等乡土树种2000余株,同时铺设草皮、撒播草籽,覆盖面积近1.1公顷,形成了乔、灌、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屏障。
在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发展的过程中,该矿并未止步于传统的生态修复手段,而是积极寻求科技赋能,每年将工业产值的1.5%用于深化技术革新,探索现代科技与传统矿业深度融合的绿色数智化新路径。
调度指挥中心室,电子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7200立方米沉淀池的水质数据。“过去处理矿井排水全靠人工巡检,现在通过在线监测系统,可以达到污水PH值、浊度等12项指标24小时智能监控。”环保技术员白启明轻点鼠标,调出沉淀池排放口的实时画面。
经过沉淀、过滤、净化的浑浊污水,此刻已变得清澈透亮,通过智能分流系统,60%的处理水重新输向井下生产系统用于巷道降温抑尘,剩余部分则通过专用管道用于矿区绿化灌溉和道路清洁,形成完整的水循环利用体系。
同时,煤台区域还构建了“雾炮机+高压微雾+洗轮池”三重防尘网。这种“内控外隔”的治理模式,从源头上杜绝了粉尘向外部排放的可能,达到了理想的防尘效果,进一步改善了煤台的工作环境。
发展成果惠及职工,绘就幸福民生画卷。这十年,翠屏山煤矿始终以职工福祉为价值导向,通过实施“暖心工程”,答好“安居乐业”的民生答卷。
职工生活区里,新铺设的供水管道与硬化道路延伸至每户门前,老营部生活区390平方米的荒地变身绿茵场。“现在路灯亮堂了,道路宽敞了,连澡堂都升级成标准化的。”职工家属王大姐边晾晒衣物边幸福地说。
职工幸福感远不止工作生活环境方面的大幅提升。近几年,后勤部门将“两堂一舍“建设作为民生工程重点推进,修缮澡堂、洗衣房,推广使用空气源代替煤炭锅炉烧热水。工会部门更是通过“金秋助学”和“医疗困难帮扶”等惠民政策的实施,用心用情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。
从“矿在山中”到“山在矿中”,翠屏山煤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一理念,不仅为矿区带来了生态的改善与经济效益的双赢,更提升了职工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。未来,翠屏山煤矿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深化科技创新,以坚实的步伐,迈向更加繁荣、宜居、和谐的明天。(张文环 郑薇)